每年的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,走路作为最基础的运动方式,以其低门槛和高安全性的特点,成为了体重管理者们"动起来"的理想选择。不需要任何专业器械,不受场地限制,只需一双舒适的运动鞋,便能通过调整步态激活全身的新陈代谢。
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,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,每天适度增加步行步数,不仅对促进健康大有裨益,还能显著延长寿命。但不少人对此仍然有疑问:多走路是否会导致"伤膝"?每天走多少步才是最有利于健康的呢?
南京市第一医院运动关节科的主任医师蒋逸秋指出,研究结果显示,每天走8000步能够降低六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,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、肥胖症、2型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胃食管反流病和重度抑郁症。然而,这个8000步的数据仅适用于大部分人,每个个体的情况有所不同,适度运动才是王道。对于那些平时缺乏运动的人群,过多的步行可能会引起膝盖疼痛和受伤的风险。一些超重人士在走路时也需谨慎,因为体重过重可能会导致关节磨损,从而引发膝关节的不适。
那么,究竟应选择多少步数和如何行走呢?
推荐步数:研究表明,每日7500到10000步已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率。对于健康的人群,可以尝试设定1万步的目标,但重要的是避免疲劳的原则。即使每天走4000到5000步(大约30分钟的中速步行),也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健康益处。
保护膝盖的注意事项:确保步态和姿势的正确,保持头部抬高、胸部挺起,脚后跟先着地,避免走路时呈现"内八字"或"外八字"。使用健走杖可以帮助分散膝盖的压力,尤其适合超重或有膝痛的人。此外,选用具有良好缓震效果的运动鞋非常重要,避免使用平底鞋或拖鞋行走。
个性化步行方案:对于年轻人或没有基础疾病的人,建议尝试每日8000到12000步,配合间歇快走的模式;中老年人的推荐步数为6000到8000步,步速控制在1.2到1.5米每秒(即约90步/分钟);与此同时,康复人群应从每天2000步开始,每周增加不超过10%。
肌肉强化和运动管理:每周应进行两次下肢力量训练,例如靠墙静蹲、侧卧抬腿等。此外,使用运动手表监测自己的步频,建议维持在100到130步/分钟,并确保单日步数的增加不要超过前七天平均的20%。
疼痛预警信号:如果在步行后感到持续2小时以上的膝关节肿胀或夜间静息痛,需暂停运动及时就医。
对于无法步行的人,低冲击运动如游泳或骑自行车也是不错的替代方案。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应适当调整座位高度,防止膝部过度屈曲。
蒋逸秋医生还分享了一些具体实例,比如在南京的玄武湖环湖路,走一圈大约9.8公里,相当于1万到1.3万步,地势比较平坦;而紫金山的步数因路径不同而异,大约在5000到12000步之间,多为坡道。
总结来说,健步走、慢跑或爬山等活动都需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和状况进行调整,量力而行是关键。如果突然感到膝关节及下肢持续疼痛,请务必及时就医,以确保自身健康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