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私人旅店提供哪些服务?

中国古代的驿站主要为官方的公务人员及其亲属服务,民间出行则依赖于旅馆。古代的旅馆有很多名称,如客舍、客馆、逆旅、宾馆、客栈和旅店等。《周礼》记载当时“国野之间”,每隔10里设“芦”,可供饮食,每隔30里设“宿”,提供住处,名为“路室”;每隔50里设“市”,市中设置“候馆”,专门侍候朝骋之官。其中“庐”、“宿”和“市”等一类供行旅之人歇宿休息的处所,应当是最早的旅舍。

春秋战国时期,各诸侯国之间交往频繁,使旅馆业发展空前,各诸侯国兴建大型宾馆,以接待外来人员。《左传》记载子产在郑国曾建“诸侯之馆”,迎接晋侯到来。同书还记载叔孙有一种怪癖,他每到一舍,都要“葺其墙屋”,即是要粉刷和修饰旅馆的墙壁。

至汉时,由于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为车和马,故稍具规模的旅馆多设有车场、馬廄和寄存货物的栈舍,客人进馆可以停车留宿,并由旅馆人员负责喂饲马匹。在唐代,旅馆业更为发达,且开始出现“馆”和“店”的分野,前者通常指较大规模的官办旅馆,后者则是民间自办的私人旅店。这时候的“馆”更出现分门别类的情况,如以地域命名的“柳中馆”、“交河馆”;以主流客人来源地命名的“新罗馆”、“渤海馆”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