层累地造就盘古

一、神犬盘瓠:创世原型的传说

据说,在高辛王当朝时,娘娘忽然耳痛,整整痛了三年,后来从耳朵里挑出一条金虫,形状像蚕子,虫一挑出来,耳痛病刹时间就好了。娘娘便把这条虫来用瓠离盛着,又用盘子盖着。哪知道盘子里的虫忽然变成一只龙狗,遍身锦纹,五色斑斓,毫光闪闪。因为是从盘子和瓠离里变出来的,所以取名叫做“盘瓠”。

后犬戎部落侵扰边境,帝王悬赏求勇士平乱,称能取犬戎首领首级者,愿将公主许配。当时宫廷中有一只毛色五彩的神犬,名为“盘瓠”,它闻言后主动请缨,潜入犬戎阵营,趁首领酒醉时咬下其头颅,带回献给高辛氏。帝王虽感激盘瓠之功,却因它是犬形而犹豫是否兑现承诺。盘瓠见状,忽然开口说:“将我放在金钟内,七日七夜即可化为人形。”然而,公主担心它饿死,在第六日提前打开了金钟,此时盘瓠的身体已化为人形,唯独头部仍保留犬首。帝王信守诺言,将公主许配给它,盘瓠便带着公主入南山隐居,生下六男六女,成为南方“蛮夷”部落的祖先。

上述故事大同小异地流传在中国南方瑶、苗、黎等民族中。盘瓠的“瓠”在古音中与“古”相近,加之传说在传播中口耳相传的误差,“盘瓠”就逐渐被记作了“盘古”。据说瑶族人民祭祀盘古,非常虔诚,称之为盘王,每逢天旱,一定要向盘王祈祷,并且抬了盘王的像游行田间,巡视禾稼。

二、“盘古”之变:从少数民族的神犬到整个中华的开辟神

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了“层累地造就古史”说。该观点的主要内容有:第一,在古史记载中,“时代越后。传说的古史期越长”,也就是说古史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顺序恰是一个反背。如周代人心中最古老的人是大禹,到孔子时有了尧、舜、舜,到战国时才有了皇帝、神农,到秦时出现了三皇,到汉代之后才出现盘古。所以,盘古的形象最早其实是由三国时期东吴太常卿徐整创造出来的。他在其著作《三五历纪》及《五运历年记》中对盘古的形象、事迹进行了记载,使盘古的形象和相关传说固定下来,成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始祖,。

第二,顾颉刚认为,时代越后,传说中的中心人物越放越大。如舜在孔子时期只是一个“无为而治的圣君”,到孟子时又是一个孝子的模范了。换句话说,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物的形象会出现叠加而日益丰满。盘古也是如此,随着春秋战国以来南北交流的加强和民族交融的推进,盘古作为部落祖先的传说,与中原创世观念不断融合,其“创世”属性也不断增加和强化。先秦时期的《山海经》《庄子》等典籍中有“烛龙”“混沌”等与盘古特征相似的神话形象,《六韬》也有关于盘古作为神明被祭祀的简略记载,秦汉时期,一些文献开始出现了类似盘古开天辟地的思想雏形,如《淮南子》描述了天地生成之前的混沌状态以及天地形成的过程,与盘古开天辟地中天地从混沌中开辟出来的观念有一定的相似性,到三国时期,徐整在整理古代文献时,将南方的盘古神话引入中原文化体系,明确塑造出盘古开天辟地、化生万物的完整形象。所以,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传承,后世不断将新的文化元素(如“开天辟地”“身体化万物”)叠加到原始传说中,最终使“盘古”从部落神升格为中华民族的创世始祖。

此外,盘古神话的传播还得益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推动。道教将盘古尊为“元始天尊”,纳入其神仙体系,使其获得了更高的宗教地位;在民间,盘古被供奉为“盘古大帝”,各地兴建盘古庙,举行祭祀活动,进一步扩大了盘古神话的影响力。

从南方少数民族的古老传说,到中华民族共同的创世神话,盘古神话的演变历程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轨迹。盘古开天辟地的壮举,不仅是对宇宙起源的浪漫想象,更是中华民族勇于开拓、敢于创新精神的生动写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