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丧葬文化:人死后下葬前为何要停放3天?“头七”又指什么?

由于古代的医疗水平低,人们出现假死的情况,在没有精细的医疗科技的检查支撑下,人们很容易就被误诊了。为了避免发生大错,于是就有了人死后,要停尸一段时间的习俗。

将遗体放到棺材里,称之为入殓(或大殓),一般来说人死后的第三天,就要举行大殓礼。当然,最早的时候,这个停尸的时间也并不是三天,而是七天。

02 为什么呢?

原来,在过去那个科学不发达的年代,古人认为,人死后是有灵魂的,人过世后的前七天,即在“头七”的日子里,逝者的灵魂会回归,回到亲人的身边探望,之后才会彻底离开。为此,民间将人死之后,过了“头七”再安排入殓下葬。

当然,这属于过去的风俗迷信。抛开封建迷信不说,这其实寄托了人们对逝者的思念和缅怀。

之后,改成了三天,自然和尸体的保存时间有很大的联系。

因为停尸过长时间,遗体就会腐烂变质,发出恶臭。此时,再入殓下葬,就会让事情变得极为棘手,周围的人也会跟着遭罪。

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,就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。

大家都知道,被誉为“千古一帝”的秦始皇,一生干了许多轰轰烈烈的事情,什么修长城、统一文字、度量衡、田亩制、货币、车同轨、焚书坑儒等等,即便是在追求长生不老的路上,也是干得轰轰烈烈的。不过,遗憾的是,直到他死了,也没能探索出长生不老药。

而且,秦始皇的死,还极其“不体面”。

秦始皇去世是在夏天,且不是死在宫中,而其中的阴谋论这里就不细说了。当时赵高、胡亥和李斯三人,封锁了秦始皇病逝的消息。

由于天气热,人死后不久,尸体就开始腐烂了,散发着难闻的臭味。为了将他的尸体运送回皇宫,又避免让旁人发现异常,人们想到了在车上装鲍鱼,用鲍鱼的臭味,来掩盖尸体散发的臭味。

正如《史记.秦始皇本纪》记载:“会暑,上辒车臭,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,以乱其臭”。

不过,尽管如此,还是难以掩盖其恶臭味,所以人死后应该要尽快安葬。

我国北方有“夏不过三,冬不过七”的说法,也就是说夏季不能超过3天,冬天不能超过7天。在南方地区,则有“春三,夏一,秋五,冬七”的说法讲究,即春节停尸时间最长不过3天,夏季只有1天就必须入殓,秋季可以有5天,冬季最长,可以延长到1周7天。

再者,人死后,停尸三天,预留给亲人朋友和逝去的亲人道别、哀悼的时间,基本合适。

所以,人死后停尸3天看似迷幻诡异,其实是有一定的现实道理的。

当然,历史上那些帝皇以及有钱大户人家,被停尸几个月、半年甚至是数年之久才下葬,属于特殊个例。

比如中国历史上过惯奢靡生活的慈禧,死后被停尸了一年才被下葬。

究其原因,其一是实力雄厚,可以在防腐上能达到高标准水平,其二是有钱人讲究多,强调所谓的黄道吉日;其三,陵墓庞大奢华,修建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等等。

03 什么是“头七”?

民间认为,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离开了人世,所以在祭祀时以“七天”作为计算单位。从人死后开始算,每间隔七天就需要祭奠一次,叫做“做七”,而最早的前7天,则被称为“头七”。

民间认为,逝者的魂魄会在“头七”返家探亲,家里人应该在魂魄回来之时,给逝者的灵魂准备好饭菜,以让魂魄回到家看到家人,走后能惦记家人,以便于他日后还能投胎做人。

民间有“三魂七魄”的说法,认为人死后,一年去一魂,七天去一魄,三年魂尽,七满魄尽,所以要过“七期”和三周年。

此外,还有说法认为,逝者死后,从去世日开始算起的49天内,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,故“七期”又称“过七灾”。

也正是如此,传统的丧葬习俗中,包括了“烧七”的习俗讲究,即每隔七天作为一个祭日,共49天。在烧七的时候,逝者的家门口大门前需要挂白纸灯笼,以此表示家有要守孝。头七在家里设灵牌,祭拜,其余的六七,都要到逝者的坟地里烧纸钱。

参考资料:《英雄时代强盛的秦汉帝国》

图片源自网络,若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喜欢就点个赞、转发分享吧~更多优质内容,请持续关注@读书文史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