棕背伯劳
摄于印度哈里亚纳邦的棕背伯劳
保护状况
无危 (IUCN 3.1)[1]
生物分类法
域:
真核域 Eukaryota
界:
动物界 Animalia
门:
脊索动物门 Chordata
亚门:
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
纲:
鸟纲 Aves
目:
雀形目 Passeriformes
科:
伯劳科 Laniidae
属:
伯劳属 Lanius
种:
棕背伯劳 L. schach
学名(二名法)
Lanius schachLinnaeus, 1758[2]
亚种
L. s. stresemanni Mertens, 1923
L. s. bentet Horsfield, 1822
L. s. suluensis (Mearns, 1905)
L. s. nasutus Scopoli, 1780
L. s. schach Linnaeus, 1758
L. s. longicaudatus Ogilvie-Grant, 1902
L. s. tricolor Hodgson, 1837
L. s. caniceps Blyth, 1846
L. s. erythronotus (Vigors, 1831)
棕背伯劳(学名:Lanius schach)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,俗名海南鵙、大红背伯劳。是一种东洋界很常见的留鸟。
分布
棕背伯劳分布的区域从哈萨克起,穿过阿富汗、巴基斯坦与印度半岛(除了东边的国家[3]),到纽几内亚。中国、泰国、缅甸、印度、斯里兰卡、越南、中国台湾、菲律宾和马来半岛等地都有分布。主要栖息于常见于低海拔地区的疏林地,例槐、枫杨、泡桐、榆、柳、刺槐等乔木的顶端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。[2]
亚种
棕背伯劳台湾亚种(学名:Lanius schach formosae)。分布于中国境内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本岛。[4]
棕背伯劳海南亚种(学名:Lanius schach hainanus)。分布于中国的海南等地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。[5]
棕背伯劳指名亚种(学名:Lanius schach schach)。在中国,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、北至甘肃、陕西、西至四川、云南,偶见于山东等地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。[6]
棕背伯劳西南亚种(学名:Lanius schach tricolor)。分布于尼泊尔、泰国、缅甸、印度以及中国的云南、西藏等地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。[7]
erythronotus race .
tricolor race
erythronotus race .
tricolor race
棕背伯劳羽色有棕色型、黑色型及过渡色型[8]。曾经认为黑色型是一个独立种黑伯劳(L. fuscatus),现在认为这只是棕背伯劳的一种色型,是一个变异类群。[9]
参考文献
↑ BirdLife International. Lanius schach.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. 2009. [2010-10-01].
↑ 2.0 2.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. 棕背伯劳. 《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》.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. [2009-04-04].
↑
比克拉姆·格雷瓦尔; Bill Harvey and 奥托·普菲斯特. Photographic guide to birds of India. Hong Kong: Periplus editions /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. 2002.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(帮助) p. 242
↑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. 棕背伯劳台湾亚种. 《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》.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. [2009-04-04].
↑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. 棕背伯劳海南亚种. 《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》.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. [2009-04-04].
↑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. 棕背伯劳指名亚种. 《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》.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. [2009-04-04].
↑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. 棕背伯劳西南亚种. 《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》.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. [2009-04-04].
↑ 江燕琼; 唐思贤, 丁志锋, 胡慧建. 棕背伯劳羽色多态现象探讨. 动物学研究. 2008, 29 (1): 99–102 [2020-12-15].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(帮助)
↑ Ren, Gang; Li, En; Zhao, Shiye; Jiang, Yanqiong; Wang, Shasha; Tang, Sixian; Hu, Huijian. Correlation between color polymorphism and the MC1R gene of Lanius schach. Biodiversity Science. 2020-06-20, 28 (6): 688. doi:10.17520/biods.201930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