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众评价我,行!但要是专业人士来评价,谁有这资历?
别在那自我感觉良好,无限放大自己来评判我。
我监制导演了 400 部戏,家里收藏了 15000 部电影,相关书籍更是多到搬家都让人头疼。”
此语一出,网友们即刻分化为两个阵营,彼此间争吵得那叫一个凶。
有人觉得他太狂,也有人觉得他有这个底气。
那王晶到底是在吹,还是真有点儿本事?
王晶的简历,搁现在绝对算斜杠大佬。
1976年,他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,第一份工作是给TVB写剧本。
但是他可不是是蹲在格子间憋台词的小助理。
那会儿他写的《京华春梦》《陆小凤》,放到现在就是爆款制造机。
还记得当年《陆小凤》播的时候,香港街头卖菠萝包的摊主都能跟说两句"灵犀一指"。
但他可不满足当"笔杆子"。
1981年,他转行自己当导演,首部就炸了:《千王斗千霸》,票房直接破千万。
打这儿起,王晶算是摸准了门道:观众爱看啥?爽!刺激!有梗!
于是大家就发现,他的片单像盘"大烩菜"。
和周润发拍《赌神》,让发哥叼着雪茄坐轮椅翻牌,直接把赌片从"小打小闹"变成"全民狂欢"。
《鹿鼎记》里韦小宝的贱劲儿,《九品芝麻官》里包龙星的嘴炮,全是王晶这小老头给的"魂"。
连李连杰的《黄飞鸿》系列,他都能插一脚拍《铁鸡斗蜈蚣》,把武侠片拍出无厘头味儿。
更绝的是他的商业头脑。
上世纪90年代,港片最火的时候,满大街都是他的片——和刘德华合作的《赌侠》系列,《龙在江湖》,《黑马王子》……粗略数数,俩人合作的电影能摆满一个书架。
而那时候香港影院的老板见面打招呼,第一句不是"吃了吗",是"王晶新片定了吗?"
有人统计过,王晶是香港票房最高的导演。
啥概念?相当于现在的张艺谋+陈思诚+贾玲绑一块儿,拍的电影总票房还超不过他。
不过,王晶挨的骂还真不少。
烂片无数
这些年他拍的《王牌逗王牌》《澳门风云3》啥的,这些电影剧情老套,特效五毛,演技尴尬,被不少观众和影评人骂得狗血淋头,那豆瓣评分甚至都没一个过6分的。
看来王导这两年,是在靠着吃老本混饭呢!
就拿《王牌逗王牌》来说,情节简直就是乱七八糟,毫无逻辑可言。演员们在里面各种夸张的表演,看着就让人尴尬得脚趾抠地。
还有那特效,感觉就像是用手机软件随便做出来的,和好莱坞比起来,简直就是天壤之别。
观众看了之后,纷纷表示浪费了时间和电影票钱。
而在这段时间里,王晶这"烂片之王"的帽子就这么被扣上了,大家都说他的电影没营养、只会博眼球。
不过王晶的对于港片的贡献也真是不少啊,更别说他还对港片的"救命之恩"。
90年代末,香港电影因为盗版、金融风暴差点凉透,很多文艺片导演拍不出片,钱也找不到。
这时候王晶站出来了。
他像台"造片机器":投资、找演员、盯剧本,甚至亲自上阵当监制。
据说当年刘德华、周星驰、李连杰能在那时候疯狂刷片出票房背后都有王晶的功劳。
据说当年的香港电影圈里有个潜规则——没跟王晶合作过的导演,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拍过电影。
不过这么看来,王晶的成功也真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电影片是生意,娱乐至上才是王道
王晶自己说过:"我不装艺术家,我就是个拍电影的生意人。"
他从来都不掩饰自己拍各种电影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,而且他觉得电影和艺术是两码事。
在他看来,只要电影合法合规,能让观众笑出来,能赚到钱,那就是成功的电影。
这种直白的态度,反而让他在影视圈里显得格格不入,很多追求艺术的导演和影评人都看不上他,觉得他太功利,拍的电影没有内涵。
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,他懂观众。
毕竟电影的本身就是一种大众的娱乐方式,对于咱老百姓来说,去看电影本身就是为了放松心情的,又不是去上课的。
估计呀要是当年没他盯着观众的喜好拍,港片肯定不会像现在一样这么接地气。
除了这些以外,他还更懂行业。
港片黄金时代,导演们各玩各的:徐克玩武侠美学,吴宇森玩暴力美学,王家卫玩意识流。
可王晶不一样,他真是把商业片的套路摸透了,还能把不同类型的元素揉在一起。
最绝的是他的抗压能力。
这些年港片势微,很多人劝他转型拍文艺片,或者去内地捞金。
可王晶偏不,依旧执着拍商业片,观众爱看,他就乐意拍。
王晶啊,可能不是最有艺术追求的导演,但他是最懂港片、最护着港片的导演。
结语
说到底,王晶这老头子,可以说是香港里程碑一样的存在了
不管他现在的片子怎么样,曾经的辉煌都是真的,这就已经能证明他的厉害。
而这也确实能成为他这么“嚣张”的原因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