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1 普通的拆二
之所以说拆二是安全距离,是因为对手来进攻的时候,黑棋有比较稳妥的防守手段。
图2 拆二的防守
图2中,白棋碰入黑棋的拆二,黑棋无论是上扳还是下扳,都能保证自己的联络,不至于被分成两块棋。
图3 拆三被打入
拆三则是一个有点危险的形状,白1走在正中间的位置上。黑棋抓不住白棋这颗子,就面临着被分断的风险。
当然拆大一点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,如果能守得住的话,多拆一路就意味着多围几目空,谁能挡得住空的诱惑呢?
如果我们足够强大,是不是就可以突破拆二的限制了呢?
这是毫无疑问的,否则,像图4这样的拆二,恐怕要让人笑掉大牙。效率实在是太低了
图4 笑掉大牙的拆二
变强了,就可以拆大点。这是非常朴素的认知。这时候我们开始了解立二拆三和立三拆四。
图5 立二拆三和立三拆四
意思就是,如果黑棋竖了“一堵墙”,墙越高,可以拆的越远。这样既保证了“安定”的基本诉求,又让子效得到了提升。
拆的大了,我们自然会担心,如果对手来打入的话,能否防守的住。于是,我们尝试了几种打入方式,发现确实可以防守的住。
图6 立二拆三的防守
图7 立三拆四的防守
图7中,立三拆四的防守要稍微复杂一点,黑棋要用到弃子的手段,这可能是初学者遇到的第一个复杂的技巧。但好在也不是非常的复杂,多练几次,还是能记住的。
掌握了立一拆二,立二拆三,立三拆四后。人们通常会按照归纳法,猜想“立四拆五”,“立五拆六”。不过老师不会这么说了,原因是都已经立四,立五了,说明已经足够强大了,也就不需要通过拆边来“安定自己”了,如果真想拆边的话,完全可以拆的更大,属于抢大场的范畴了。
我们也许似懂非懂的听完这段解释,但有三句话却在脑海里扎根了,那就是立一拆二,立二拆三,立三拆四。
在脑海里扎根,问题就来了。
诚然,在我们拥有段位之前,这几句口诀都能让我们很好的把自己的弱棋安定。他让我们在中盘战中能够站稳脚跟,大胆的去战斗。这几句口诀也变成了“金科玉律”。
随着棋力的提高,我们开始发现一些“不一样”的地方。
第一个发现是,立二拆三往往 不够牢靠。
图8 立二拆三的破解1
当黑棋两边有接应的时候,白棋如果试图强行封锁。黑棋立在2路是“左右逢源”的好棋,A和B两个渡过点,让黑棋无忧。而白棋外面却变得很薄弱。
图9 立二拆三的破解2
图9中,白2直接压也是大同小异,黑棋依然可以通过二路立的手段,解救打入的那颗子,从而搜掉白棋的根。
熟悉人工智能布局的小伙伴,可能会指出这里不是局部最佳应对。请不要着急,我们暂时只从“ 黑棋是否能破坏白棋根据地”,这样朴素的角度去分析。
熟悉人工智能布局的小伙伴,可能会指出这里不是局部最佳应对。请不要着急,我们暂时只从“ 黑棋是否能破坏白棋根据地”,这样朴素的角度去分析。
可见,立二拆三并不一定牢靠。所以上面的那个局部,白棋往往会补一手来防止黑棋打入。
以上是立二拆三不一定牢靠的例子。接下来要讲的,却是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的立一拆三。
图10 立一拆三的例子
图10中两个角,白棋都选择了拆三。立一拆三不是有毛病吗,为什么经常在职业棋谱中看到,甚至还有关于它们的定式?
图11 星位挂角立一拆三的定式
图11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之前,曾经流行过的定式。虽然抓不住黑棋打入的一颗子,但白棋通过局部的手段,把黑棋角给破了。
除了前AI时代就出现的“有悖棋理”的例子,人工智能也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变化。
图12 AlaphGO VS 李世石第二局(1)
图12是AlaphGO执黑对李世石的第二盘棋。布局阶段,AlaphGO这一手高拆二,让聂卫平老师都“脱帽致敬”,按照定式应该拆在A位。(黑棋右边那个虎,可以视为“立二”)
图13 AlaphGO VS 李世石第二局(2)
就在几步棋之后,AlphaGO再度下出一手“立二拆二”。
看了那么多反例后,很多爱好者开始陷入了迷茫。我们初学的时候,学习的立一拆二,立二拆三到底对不对,正确的走法到底是什么呢。
为了回答这个问题,需要深入本质的分析,我们行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?
我们回想一下,当初是在什么情况下学习的立一拆二,立二拆三。
当时我们初学围棋,对棋形,对战斗技巧这些,掌握甚少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需要一种稳妥而效率又不低的方式,把棋子安定下来,在边上扎根。
棋力的低下,造成了我们眼界的狭窄。我们只需要分析,当敌人来犯时,是否有能力防守。
但随着中盘力量的上升,局部技巧的数量,以及大局观的提高。我们看问题的视角也应该有所不同。 确保吃掉打入的子,不再是我们的唯一目的。
我们需要思考的是,当对手打入时,我们能不能在局部的攻防战中,占得便宜。我们需要思考吃子之外的变化。
图14 应对打入的另一种思路
图14中,白2的立就是另一种应对思路。既然吃不了黑棋,那索性就不吃了。白2立下,不仅留下二路托过的手段,也削减了黑角的价值(接下来有A和B破角的手段),这样即便吃不掉黑棋,白棋所得也不少。
图15 黑棋也未必要救子
而当白棋压过来的时候,黑棋也没必要救出打入的一子,图15就是一个弃子取势的例子。通过弃子,既加固了角(黑9有防止白棋点三三的作用),又获得了外势。
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吃子后,局部变化的评价标准自然而言的就变成了“势”,“地”,“孤棋”,而这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。
但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人而不是棋神。作为凡人,我非常清楚的一点是,当我们掌握了一种变化的时候,就很难打破思维定式的束缚。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,我们往往会遵循学过的知识,做出决定。(道理我都懂,但我没有办法)。
如何打破思维定式呢?
既然我们拥有了无比强大的人工智能工具,就可以多拆解其中的变化。实战中的拆二拆三都比较固定,我们可以拆解出很多的变化,例如图14和图15,就是我用KataGO人工智能拆解出的变化。有了这些变化的积累,我们才可以站在更高的地方做出选择。
篇幅关系,本文不可能罗列实战中所有拆边问题的攻防变化。但我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起到“ 授之以渔”的作用。
如果你的棋力已经达到段位级别,请不要再把立一拆二,立二拆三奉若圭臬。大胆的思考吧,只要我们的着眼点在“势”,“地”,“孤棋”,思考的方向就一定不会错。
写留言
⭐⭐⭐延伸阅读⭐⭐⭐
取消定式?也许常型才是更合适的表达
棋理【新】解之“莫爬二路,莫压四路”
棋理新解之“金角银边草肚皮”
[深度分析] 棋力提升遇到瓶颈了怎么办
如何理解棋理
你真的会数目吗
这手棋多少目
全程高能!原来官子可以这样理解
干货满满!定式的真相与未来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